祠堂是优秀的中华文化阵地

发表时间:2020/5/5 浏览

祠堂是优秀中华文化阵地


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敬祖的优良传统,家族祠堂作为这一活动的主要场所,一直保持至今。近年来,有修葺一新的古式祠堂,也有新建的现代祠堂,如今已经遍及全国多地城乡和海外多处华人聚居地。由此,民间的祠堂文化也紧跟时代步伐,在新的历史时期愈发彰显活力。因此,将祠堂建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阵地,为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内涵,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。

祠堂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已经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。早在古代宗法时代形成的“家国同构”的观念,以及“父严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”的家庭文化与社会伦理道德等,就开始留传后世,一直对祠堂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
长期以来,封建社会的儒、道、释文化,也深深浸染了宗族活动的方方面面。

到宋代之后,理学传播和祠堂发展恰逢其时,相得益彰。理学所倡导的“民胞物与”、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和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等文化理念,成为祠堂文化的主导思想,贯穿于宗亲活动和祠堂文化的历代传承。尤其是将孝、忠、义融入家、国、天下,教育族人,启迪后代,把奋发图强、光宗耀祖与国家富强、民族振兴紧密联系起来,把家庭、家族的内生凝聚力上升为民族大局、国家利益的“主体自觉”,衍生为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主流人文精神。

可见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了家族祠堂,祠堂家族文化又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可,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。祠堂文化显示出强大的群众性、实践性和普适性,正是它能历久弥新、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。

当然,祠堂文化源远流长,而且主要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流传下来的,难免带有一些思想糟粕,例如一些缺乏平等的伦理观、缺乏民主的宗长意识,以及潜在的宗族排他性等。这些消极落后的内容,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在被大家摒弃,确保具有传统生命力的祠堂文化精华必然在扬弃中得以提升。

进入新时代,祠堂文化在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,正以更加开放革新的姿态,吐故纳新,坚定自信,主动融合更多的中华先进文化,特别是将符合新时代发展,符合广大群众意愿的尊老爱幼、勤俭节约、诚实厚道、和谐融合、重教尚贤、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等思想精华,继续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扬光大。


上一篇:河南族亲代表走访洛宁巩氏家族下一篇:家族祭祖的常规流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