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墓碑文化与传统习俗
古代墓碑文化与传统习俗
——墓碑上“故、先、显、考、妣”的含义
有服章之美曰华,有礼仪之大曰夏。中华民族又称作华夏民族,按照华夏传统文化,自古以来就是人死之后入土为安,而且墓碑及碑文大有学问:有的是“故”字开头,有的是“先”开头,或是先考、先妣等等。我国各地风俗不同,丧葬礼仪也有较大区别,不过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,都是追思先祖,慎终追远。
一、墓碑文化源远流长
中国自汉朝以来,统治者所奉行的统治理念就是“以孝治天下”。而“孝”又是儒家所提出的人伦纲常中的“亲”的代表,古人都比较讲究“事死如事生”的丧葬习俗。就像古时候的天子诸侯和王公大臣,后人会根据其身前的功绩为他们评定谥号。
至于平民百姓,墓碑上的故、先、显三字的作用就类似于谥号的作用。
故
在古代,人们对于“死”字是比较忌讳的。所以,古人就用“故”字代替了“死”字。“故”字既代表了过去,也可以用作故去的释义。
先
“先”字在古代是“亡”的讳称,“先”字的作用和“故”字作用相仿。
同样是属于避讳“死”字而所采用的替代字,先字比之故字又多了一层含义,那就是追怀先祖、先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。
显
“显”字与上述两字有所区别,谥号之中有好有坏,有恶谥也有美谥。“显”字属于美谥一类,是后世子孙为已逝去的祖先歌功颂德、表彰功绩的一类。在古代,多用于有钱人家。
上述的三个字,都是属于在墓碑正中开头的第一个字,也就是所谓碑文的中榜。
考
“考”是指不在人世的父亲。
妣
“妣”是指不在人世的母亲。
如果墓碑上一个先字或是一个显字在中榜位置,下面分成两列,一列考一列妣,这就说明此墓是典型的夫妻合葬墓。
如丧考妣的出处是《尚书·舜典》。当时在舜帝死后,百姓都非常哀痛,就好像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去世了那样悲伤。
二、礼仪制度等级森严
在古代按照礼仪制度,人是被分为三六九等的。最著名的“士农工商”四个阶层,其实仅仅是等级制度的冰山一角。一般认为,在读书人之上的是官,在官之上的是王侯,至高无上的是皇帝。
在古代,人活着的时候存在不同等级,离开人世、死去的称呼也是不一样的。
《礼记》曾经记载:天子死为崩,诸侯死为薨,大夫死曰卒,士曰不禄,庶人曰死。
在当时对于丧葬礼仪的要求特别明确,近乎严苛。当然时至今日,这些传统习俗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,墓碑中榜的“显”字则为大家随心所欲地应用。
三、墓志铭与皇帝庙号
人生一世,草生一秋;生不带来,死不带走。人死之后,为了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,古人发明了墓志铭。在墓碑文化中,除中榜的“故、先、显、考、妣”文字之外,墓志铭是很常见也是最为精髓的。
墓志铭可以分为两部分。第一部分称为志,以散文的形式,书写逝者的姓名、籍贯及生平事迹。第二部分称为铭,以韵文的形式,称赞逝者生前的功绩,即所谓的身后名。历代以来的王侯将相,包括地方上稍有钱财势力的地方豪强,都愿意为逝者书写墓志铭的传统文化。
封建时代统治阶级写墓志铭喜欢长篇巨幅,对其生前歌功颂德。例如,以前有的皇帝也得靠“政绩”的,政绩不突出的皇帝可能不会得到所谓的“庙号”。一般认为,只有在位时干出一番成就的皇帝才能够获此殊荣。
古人云,开创之功曰祖,守成之德曰宗。比如,汉武帝的庙号就是“世宗”。在汉代以前,这项制度执行起来一向比较严格。而自隋唐以后,只要当过皇帝的,基本都能在死后捞个庙号。
四、墓碑文化的意义
古代墓碑文化,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,蕴含着深奥远大的古人智慧,传承着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,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。
五千年的泱泱大国,以优秀的中华文化为基础,尊奉孔孟之道,谨守传统美德,世世代代不忘缅怀先祖列宗,通过学习墓碑文化,以史为鉴,扬长避短,继往开来。孔子曰:国之大事,唯祀与戎。古人制定丧葬礼仪与祭祀规矩的初衷,就是促进家庭幸福和睦、社会和谐进步、人类健康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