巩姓起源与巩氏文化(上)
巩姓起源与巩氏文化(上)

目 录
一、巩字由来
二、巩氏得姓的历史记载
(一)巩姓起源
(二)起源时间与迁居地点
三、巩氏得姓的时代背景
(一)周初情况
(二)分封授氏
四、巩姓起源的文物考古
(一)巩伯国故地考古
(二)考古学家论断
五、巩氏历史的权威学说
(一)正史
(二)当时记载
(三)存器续祀
六、巩氏与重要姓氏的印证求同
七、巩氏家族文化
(一)阙巩之甲
(二)巩氏族训
(三)巩氏家风
(四)巩氏家训
(五)巩氏家族展望
巩姓起源与巩氏文化(上)
巩,读音gǒng,简体字从工从凡,繁体鞏字从巩从革。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“师巩厍聂”,巩姓排名第370位。在当今家族人数排行榜上,巩家名列第262位,人口约46万,散居在世界多地,是一个有着3100年宗族文化历史的古老家族。
《百家姓考略》记载:巩,山阳郡,系出姬姓,周公族大夫巩伯之后。《潜夫论》记载:巩姓,周之世家公卿……望出山阳。据历史学家考证,巩伯是古代有历史记载的巩国册封国君,与西周早期的周太公古公亶父同宗。战国以后,巩氏成为山阳望族,巩伯被巩氏家族尊为得姓始祖。
一、巩字由来
《说文》:鞏,以韦束也。
《易经•革卦》:鞏,用黄牛之革。高亨注:巩,束而缚之也。
鞏,是“巩”的繁体写法,字体为上下结构:上面是简写的“巩”,下面是“革”。“革”的金文字形就像一张剥下来的兽皮,就是皮革的意思。“鞏”字从“革”,说明“巩”字跟“皮革”有关。也就是说,阙巩之甲,“巩”字的由来跟阙巩之地擅长制作皮革、盛产皮革铠甲密切相关。
由此,巩字就引申出“巩固、使坚固、防御、控制”等词义。《尔雅》:巩,固也。比如,我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“巩金瓯”,就是“巩固国土”的意思。再比如,《诗•大雅•膽卬》有“藐藐昊天、无不克巩”的诗句,意思是“厚土皇天高莫测,控制生灵定乾坤。”
另外,巩字还衍义为“束物的皮带”,比如,明沈鲸《双珠记•术士玄谋》:救灾厄如去巩。巩字曾引申为“勤劳”的意思,比如《文选•班固•典引》:荣镜宇宙,尊亡与亢,乃始虔巩劳谦,兢兢业业。蔡邕注:巩,亦劳也。
二、巩氏得姓的历史记载
(一)巩姓起源
1、秦末《世本·氏姓篇》:巩氏,周王族大夫食采于巩为氏,有巩简公。
2、西汉《姓氏急就篇》:巩氏,周大夫食采于巩,以为氏。有巩简公,又晋巩朔。
3、东汉《潜夫论、卷九、志氏姓(第三十五)》:周氏、邵氏、毕氏、荣氏、单氏、尹氏、镏氏、富氏、巩氏、苌氏,此皆周室之世公卿家也。
4、宋《路史、国民记》:巩国,周世侯伯之国。
5、清《百家姓考略》:巩,宫音。山阳郡。系出姬姓。周公族大夫巩伯之后。
6、成书较早、民国结集,山东省汶上县《姬氏志》:(巩氏)系出姬姓,周公族大夫巩伯之后。
(二)起源时间与迁居地点
巩,古巩伯国,周之东,周公所居。《资治通鉴》注:卷第六,东周君与诸侯谋伐秦;王使相国帅师讨灭之,迁东周君于阳人聚。(帅,读曰率。聚,慈喻翻。)周既不祀。皇甫谧曰:周凡三十七王,八百六十七年。周有天下,祀后稷以配天,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,宗庙血食八百六十余年。西周已亡,犹幸东周能守其祀,东周又为秦所灭,则尽不祀矣。索隐曰:既,尽也。日食尽曰既。言周祚尽灭,无主祭祀。周比亡,(比,必寐翻,及也)凡有七邑:河南、洛阳、谷城、平阴、偃师、巩、缑氏。
1、河南
班志:河南县故郏鄏地,周武王迁九鼎,周公营以为都,是为王城;平王居之。
2、洛阳
班志:洛阳,周公迁殷民于此,是为成周。
3、谷城
师古曰:谷城,即今新安。
4、平阴
应劭曰:平阴,在平城北,故曰平阴。班志:河南郡之平县,即平城也。括地志曰:故谷城在洛州河南县西北十八里苑中。河阴县城本汉平阴县,在洛州洛阳县东北五十里。十三州志曰:在平津大河之南,魏文帝改曰河阴。
5、偃师
刘昭曰:偃师,帝喾所都。盘庚复南亳,是为西亳。
6、巩
巩,古巩伯国,周之东,周公所居。
7、缑氏
缑氏,周大夫刘子邑。宋白曰:缑氏,春秋之滑国。
以上七邑,汉皆属河南郡。缑,工侯翻。郏,音夹。鄏,音辱。
《民国巩县志》卷二:巩之为巩,始于西周“巩伯国”。周显王二年(公元前367年),西周惠公封其少子姬班于巩,奉王号“东周”。秦设郡邑,始置巩县。
三、巩氏得姓的时代背景
(一)周初情况
克商以前《尚书、多士》:周公自称“我小国”。克商以后《荀子儒效篇》:封国七十一,姬姓五十三。《史记》:同姓者五十五,地上不过百里,下三十里。《大雅文王》:“凡周之士,不显亦世。”
以姬姓周族为主干的周民族分化成两部分,一是随从受封贵族离开西图,成为新建诸侯国的统治贵族集团;二是附属于被任命为王朝卿士的贵族,围绕宗周和成周就地扩张,开创了西周王畿地区贵族集团。如“分唐叔以大路、密须之鼓,阙巩、沽洗,怀姓九宗,职官五正。命以《唐诰》,而封于夏墟,启以夏政,疆以戎索。”
(二)分封授氏
《大雅·崧高》:崧高维岳,骏极于天。维岳降神,生甫及申。维申及甫,维周之翰。四国于蕃。四方于宣。亹亹申伯,王缵之事。于邑于谢,南国是式。王命召伯,定申伯之宅。登是南邦,世执其功。王命申伯,式是南邦。因是谢人,以作尔庸。王命召伯,彻申伯土田。王命傅御,迁其私人。
四、巩姓起源的文物考古
(一)巩伯国故地考古
巩义市委统战部赵向青文:1984年,战国古城专家杨宽与日本研究生数人,到康北古城考察。郑州市文物考古专家廖永民与巩义市文管所人员,在城址调查时发现,有西周、战国、汉代遗存。整个城址基本呈方形,长宽各约2公里,由于东城墙被河水冲毁,原建筑规模不详。明代战国城址尚残存。现存东、西二城门、巩王阁、西寨墙一段,西寨墙系清同治五年在原城墙上加高加固的防御墙,现存长400米,高15至30米。残留宽度1至2米,夯层明显,每层厚度约10至20厘米。
城正中系城门遗址,清同治年间修寨墙的同时又修筑寨门,为青砖拱券顶。辟有东、西两门,西寨门镶长方形石刻一方,上书“东周故址”,右下角书“清同治五年”。西城墙内发现不少周、汉时期的陶片,并发现规模较小的竖穴土坑墓,殉葬品为豆、鼎、鬲、壶。1986年11月21日,河南省人民政府将红阁作为东周故城的一部分,一起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(二)考古学家论断
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:河南是殷商统治的核心,同时也是西周王朝经营东方的门户,周初统治者先后在郑州地区分封了管国、郐国、东虢国、巩伯国、密国、崇伯国、补国等伯爵子男之国十几个。
然而,目前在郑州地区尚未确认一处西周时期封国城址。娘娘寨遗址的发现为探寻郑州地区西周封国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,对郑州地区西周封国研究具有重要的突破作用。
五、巩氏历史的权威学说
(一)正史
《春秋左氏传·文公十七年》:晋巩朔行成于郑,赵穿、公婿池为质焉。《春秋左氏传·宣公十二年》:士季使巩朔、韩穿帅七覆于敖前,故上军不败。赵婴齐使其徒先具舟于河,故败而先济。《春秋左氏传·成公二年》: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。王弗见,使单襄公辞焉,曰:蛮夷戎狄,不式王命,淫湎毁常,王命伐之,则有献捷。王亲受而劳之,所以惩不敬、劝有功也。兄弟甥舅,侵败王略,王命伐之,告事而已,不献其功,所以敬亲昵、禁淫慝也。今叔父克遂,有功于齐,而不使命卿镇抚王室,所使来抚余一人,而巩伯实来,未有职司于王室,又奸先王之礼。余虽欲于巩伯,其敢废旧典以忝叔父?夫齐,甥舅之国也,而大师之后也,宁不亦淫从其欲,以怒叔父,抑岂不可谏诲?士庄伯不能对。王使委于三吏,礼之如侯伯克敌,使大夫告庆之礼,降于卿礼一等。王以巩伯宴,而私贿之。使相告之曰:非礼也,勿籍!
《春秋左氏传·成公三年》:十二月甲戌,晋作六军。韩厥、赵括、巩朔、韩穿、荀骓、赵旃皆为卿,赏鞌之功也。《春秋左氏传·襄公三十年》:五月癸巳,尹言多、刘毅、单蔑、甘过、巩成杀佞夫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二年》:巩简公败绩于京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壬申,尹文公于涉巩,焚东訾,弗克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六年》:十一月辛酉,晋师克巩。《左传·定公元年》:昭公出,故季平子祷于炀公。九月,立炀宫。周巩简公弃其子弟,而好用远人。《左传·定公二年》:二年夏四月辛酉,巩氏之群子弟贼简公。《史记·周本纪第四》:考王封其弟于河南,是为桓公,以续周公之官职。桓公卒,子威公代立。威公卒,子惠公代立,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,号东周惠公。《史记·周本纪第四》:五十九年,秦取韩阳城负黍,西周恐,倍秦,与诸侯约从,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,令秦无得通阳城。秦昭王怒,使将军摎攻西周。西周君奔秦,顿首受罪,尽献其邑三十六,口三万。秦受其献,归其君于周。《史记·周本纪第四》:后七岁,秦庄襄王灭东(西)周。东西周皆入于秦,周既不祀。《水经注卷十五下》:又东过偃师县南,洛水东径计素渚,...又东径巩县故城南,东南所居也,本周之畿内巩伯国。
(二)当时记载
骠骑将军巩宾墓志铭,也称“巩宾暨妻陈氏墓志”,全称《周骠骑将军右光禄大夫云阳县开国男巩君墓志铭》。撰书者不祥。
此墓志盖篆书《周骠骑将军巩君墓志》九字,今佚。正文正书,32列,每列(竖行)32字,有界格依稀可见,石长、宽各60厘米。隋朝开皇十五年(公元595年)十月,始平县入窆。清嘉庆二十四年(公元1819年)四月,在陕西武功之南乡出土。曾归偃师段嘉谟、渭南赵乾生、长白端方等,今人赵万里《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》中有著录。
(三)存器续祀
“存器续祀”是巩氏宗族的精神象征,源于春秋时期巩国灭亡时末代国君巩朔的行为。当时晋国攻灭巩国,巩朔为保全宗族祭祀,手持代表国家礼器的玉匜(一种青铜水器)前往晋营,请求保留宗庙。
这一举动体现了巩氏家族将传承宗庙祭祀(“续祀”)置于个人安危之上,通过保存礼器(“存器”)延续家族血脉与文化的信念。后世巩氏将“重器轻身”(珍视礼器胜过生命)奉为宗族精神核心,并在现代祭祖活动中仍强调“敬祖溯源”“孝亲报恩”等家训,延续这一传统。
(待续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