巩珍与《西洋番国志》
巩珍(公元1371-1457年),既学得其父的文智武工,又秉承其父之正直,嫉恶如仇,体恤民生,曾跟随燕王朱棣起兵灭元。朱棣取得大明皇帝后,命巩珍为郑和下西洋总制之幕,即幕僚。由于战功卓著,遂被擢升为礼部尚书、左丞相。
他随同郑和先后访问了占城、爪哇、旧港、满剌加、苏门答腊、锡兰、古里及忽鲁漠斯等二十余个国家。三年后的1433年7月,才平安返回南京。巩珍对此行途中的山川形势、人物风俗、物产气候等,都一一作了忠实而详尽的记录,写进了他的《西洋番国志》一书中。
此书与郑和的另两个随行人员马欢所撰的《瀛涯胜览》及费信所撰的《星槎胜览》,并称为记载郑和下西洋史实的三部原始史料,为研究郑和下西洋史事及明初我国航海事业提供了重要材料。而《明史·外国传》即主要依据巩珍的《西洋番国志》一书修撰。
远涉重洋的三年海上生涯,使巩珍终身难忘。晚年他曾登下关狮子山夜眺,抚今思昔,心潮起伏,忆起当年随同郑和船队遍访异国情景,写下了《卢龙山夜眺》一诗:“北斗挂城头,长江日夜流。狮王蹲不动,鲸吼海天秋。”
《西洋番国志》简介
成于明宣德九年(1434年),记述明宣德八年(1433年)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经过。书中记录了郑和船队经过的不同国家:占城国(今越南南部),爪哇国(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)、旧港国(今印度尼西亚巨港)、暹罗国(今泰国)、满剌加国(今马来西亚马六甲)、苏门答剌国(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)、哑鲁、南巫里(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角)、柯枝国(今印度西南部的柯钦一带)、小葛兰、古里国、阿丹、榜葛剌、忽鲁谟斯国、天方等二十个西洋国家;并且还收录了明永乐十八年、十九年及宣德五年的三通敕书。该书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原始文献。
《西洋番国志》价值
一方面在于比勘对校,一方面在于它独有的巩珍自序和所附的三通皇帝敕书。例如《自序》中提到的指南针—水罗盘的航海应用:“皆斫木为盘,书刻干支之字,浮针于水,指向行舟”。又如,谈到的宝船和水船的情况:“其所乘之宝舟,体势巍然,巨无与敌,蓬帆锚舵,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”。“水船载运,积贮仓舟者(储),以备用度”──已成为今日耳熟能详的常见引文。
附录二:1、李至刚撰郑和父马哈只墓志钩;2、郑和在锡兰所立碑;3、永乐十五年郑和于泉州回敎先肾冢行得石刻;4、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;5、长乐南山寺天妃之神灵应记;6、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。
附录三:星槎胜览瀛涯胜览西洋番国
欢迎关注巩氏网
微信公众号:zhgslyh
巩氏QQ群:682400816
巩氏专用QQ号:1712592179
编辑电话:13905379276
会长电话:15216371783
官方网站:www.gongshi.org.cn
巩氏家族专用邮箱:gsjzlyh@126.com

香火千年 ——民间祭祖文化中的家族传承密码 清明时节的细雨里,福建土楼中林氏族人齐聚祠堂,白发族长带领青壮子弟按古礼祭拜;冬至日的晨光中,山西大院里张家族人将新修家谱恭敬地供上神龛。 这些延续千年的仪式,正是中国民间祭祖文化最鲜活的注脚。祭祖绝非简单的仪式重复,而是一个家族传递血脉记忆、塑造集体人格的姓氏文化基因工程。 祠堂里的时空对话 浙江兰溪诸...
血脉里的江山 ——家谱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根系 翻开一本泛黄的家谱,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纸页的纹理,更是跨越千年的生命密码。在那些密密麻麻的姓名背后,隐藏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。家谱,这一看似朴素的家族档案,实则是中华文明最深层的精神根系,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。 中国家谱,不同于西方贵族谱系的炫耀性记录,而是普通百姓皆可参与的文化实践。一本家谱,...
联系我们
中国·山东
地址:济宁市任城区中德广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