巩珍与《西洋番国志》
巩珍(公元1371-1457年),既学得其父的文智武工,又秉承其父之正直,嫉恶如仇,体恤民生,曾跟随燕王朱棣起兵灭元。朱棣取得大明皇帝后,命巩珍为郑和下西洋总制之幕,即幕僚。由于战功卓著,遂被擢升为礼部尚书、左丞相。
他随同郑和先后访问了占城、爪哇、旧港、满剌加、苏门答腊、锡兰、古里及忽鲁漠斯等二十余个国家。三年后的1433年7月,才平安返回南京。巩珍对此行途中的山川形势、人物风俗、物产气候等,都一一作了忠实而详尽的记录,写进了他的《西洋番国志》一书中。
此书与郑和的另两个随行人员马欢所撰的《瀛涯胜览》及费信所撰的《星槎胜览》,并称为记载郑和下西洋史实的三部原始史料,为研究郑和下西洋史事及明初我国航海事业提供了重要材料。而《明史·外国传》即主要依据巩珍的《西洋番国志》一书修撰。
远涉重洋的三年海上生涯,使巩珍终身难忘。晚年他曾登下关狮子山夜眺,抚今思昔,心潮起伏,忆起当年随同郑和船队遍访异国情景,写下了《卢龙山夜眺》一诗:“北斗挂城头,长江日夜流。狮王蹲不动,鲸吼海天秋。”
《西洋番国志》简介
成于明宣德九年(1434年),记述明宣德八年(1433年)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经过。书中记录了郑和船队经过的不同国家:占城国(今越南南部),爪哇国(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)、旧港国(今印度尼西亚巨港)、暹罗国(今泰国)、满剌加国(今马来西亚马六甲)、苏门答剌国(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)、哑鲁、南巫里(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角)、柯枝国(今印度西南部的柯钦一带)、小葛兰、古里国、阿丹、榜葛剌、忽鲁谟斯国、天方等二十个西洋国家;并且还收录了明永乐十八年、十九年及宣德五年的三通敕书。该书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原始文献。
《西洋番国志》价值
一方面在于比勘对校,一方面在于它独有的巩珍自序和所附的三通皇帝敕书。例如《自序》中提到的指南针—水罗盘的航海应用:“皆斫木为盘,书刻干支之字,浮针于水,指向行舟”。又如,谈到的宝船和水船的情况:“其所乘之宝舟,体势巍然,巨无与敌,蓬帆锚舵,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”。“水船载运,积贮仓舟者(储),以备用度”──已成为今日耳熟能详的常见引文。
附录二:1、李至刚撰郑和父马哈只墓志钩;2、郑和在锡兰所立碑;3、永乐十五年郑和于泉州回敎先肾冢行得石刻;4、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;5、长乐南山寺天妃之神灵应记;6、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。
附录三:星槎胜览瀛涯胜览西洋番国
欢迎关注巩氏网
微信公众号:zhgslyh
巩氏QQ群:682400816
巩氏专用QQ号:1712592179
编辑电话:13905379276
会长电话:15216371783
官方网站:www.gongshi.org.cn
巩氏家族专用邮箱:gsjzlyh@126.com
带着子孙去祭祖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,扫墓祭祖是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和习俗。这不仅是对先辈的纪念和敬仰,更是对家族历史和姓氏文化的传承。定期带着子孙参与这一活动,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。 一、弘扬孝道文化 培养孝心 讲究孝道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。通过扫墓祭祖,子孙能够亲身感受到对先辈的敬仰之心,感恩之情。在活动中讲述的先辈事迹和品德,让子...
中华家规 家和万事兴 常言道,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。家规,是治家之方,齐家之本,兴家之道。树立优良的家规,家族才能长盛不衰,代代兴旺。几千年中国老家规,说到底就是一个字:和。父母和泰,兄弟和厚,夫妻和敬,子女和顺。正所谓,家和万事兴。 父母和泰 《格言对联》说:父母德高,孩子良教。意思是,有什么样的父母,就会有什么样的子女。父母,是儿女的榜样,更是家...
联系我们
中国·山东
地址:济宁市任城区中德广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