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 页>中华文明>文明古国

守护祠堂传​扬姓氏文明

最后编辑:2020/2/17 20:49:15   作者:秘书处  浏览:次  评论:

守护祠堂传扬姓氏文明

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血缘亲情,有深厚的家族观念。出于同一祖先的一姓,往往聚族而居,组成自然村落。在村落的中心部位,建立自己的家庙来祭祀祖先,这种家庙一般称作“祠堂”。

子曰:“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!”意思是根深才能叶茂,祠堂浇灌家族的根,浇灌祖宗,礼敬天地。这就是祠堂在深层次的自然实质意义。

在祠堂,最重要的是,让后辈子孙缅怀先贤,寻找我们的根,看到自己的胎记。历史文化是需要传承的,祠堂就是意味着传承。正如古代中国,注重家族传承,注重子承父业,传宗接代,香火传递的传承思想,是五千年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。因此,家族之中的祠堂、家谱,也是不可或缺的历史传承载体,其重要性不容忽视。

经过四十年的迅猛发展,经济文化社会快速进步,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。而这一切,又反过来促进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信仰方面的追求。修缮祠堂、续修家谱,也正是这一需求的民意所在。可以不夸张地说,每一座祠堂背后,都有一批虔诚、执着、守望的老人。每一条通往祠堂的路上,都有一双双注视的眼睛。所以,走进新时代,祠堂作为历史传统文化的纪念馆,更有它存在的重大意义。

如今修缮管理得比较好的祠堂里,在新的历史时期,也赋予了祠堂新的历史功能。很多祠堂里,“族规”、“家训”堂堂正正上墙,劝诫后人,启迪后辈。同时,祠堂也渐渐恢复了其众多功能:聚会、议事、倡学、教化等等。有的作为本村组的老年活动室,并订有书报,供大家阅读。总之,祠堂文化日渐发扬光大。

祠堂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,一小部分,必须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,小气候受大气候的控制和影响,不可能逆大气候而动。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,迎合社会的发展与进步。我们不仅要对时代负责,也应对后人负责,还应对逝去的先辈负责。我们作为继承人,祠堂的守护与修建,义不容辞。敬重祖先,尊重家乡,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,中国人必须有根。通过祠堂,先人之灵得以安身,后辈小生能借此缅怀瞻仰,后而奋进。

祠堂作为历史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,好好地保护、保存下来,后人用来进行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基地,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文化景点,这些都在考验着我们当地政府部门的智慧。我们既要金山、银山,同时我们也需要传统道德文化传承的场所。有祠堂就要有活动,要有人气,不能造了祠堂关门大吉,杂草丛生。所以,修葺祠堂,建好祠堂,我们要做到:

1、要成为尊祖敬宗,祭祀祖先,学习和纪念祖先的场所,要学习和发扬祖先的爱国精神、艰苦创业的精神。

2、要成为寻根问祖、联络宗亲的场所,成为宗亲联谊会的活动场所,发扬民族凝聚力的作用。要设立登记簿,登记来客姓名、联系方式。

3、要成为道德教育和文明教育的基地,要布置道德教育内容宗训、族规、家训之类的书画,发扬高尚道德、奉献精神。

4、要成为农村文化活动、老年活动的场所,阅览书报,喝茶聊天,增进知识,联络感情,增进邻里团结。

5、要成为农村民俗收藏陈列的场所,把旧宗谱、旧碑刻、旧石器、旧家具、旧农具、以及古旧用品收藏陈列,成为新旧历史对比教育的场所。

6、要加强管理,订立管理制度,轮流值班,随时接待参观和寻根问祖。特别是文保单位,接受文管会的指导,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。

家族有家风,民族才会有传统;民族有传统,国家才会有国魂。而祠堂恰恰具备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作用与功能。

欢迎关注巩氏网

微信公众号:zhgslyh

巩氏网编辑:139-0537-9276

理事会会长:152-1637-3791

巩氏QQ群:682400816

巩氏QQ号:1712592179

巩氏网站:www.gongshi.org.cn

巩氏家族联谊会邮箱:gsjzlyh@126.com


           
最新资讯
  • 香火千年——民间祭祖文化中的家族传承密码

    香火千年 ——民间祭祖文化中的家族传承密码 清明时节的细雨里,福建土楼中林氏族人齐聚祠堂,白发族长带领青壮子弟按古礼祭拜;冬至日的晨光中,山西大院里张家族人将新修家谱恭敬地供上神龛。 这些延续千年的仪式,正是中国民间祭祖文化最鲜活的注脚。祭祖绝非简单的仪式重复,而是一个家族传递血脉记忆、塑造集体人格的姓氏文化基因工程。 祠堂里的时空对话 浙江兰溪诸...

  • 血脉里的江山 ——家谱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根系

    血脉里的江山 ——家谱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根系 翻开一本泛黄的家谱,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纸页的纹理,更是跨越千年的生命密码。在那些密密麻麻的姓名背后,隐藏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。家谱,这一看似朴素的家族档案,实则是中华文明最深层的精神根系,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。 中国家谱,不同于西方贵族谱系的炫耀性记录,而是普通百姓皆可参与的文化实践。一本家谱,...

Contact US

联系我们

ADD

中国·山东

13905379276 0537-2210678

地址:济宁市任城区中德广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