祠堂是优秀的中华文化阵地
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敬祖的优良传统,家族祠堂作为这一活动的主要场所,一直保持至今。近年来,有修葺一新的古式祠堂,也有新建的现代祠堂,如今已经遍及全国多地城乡和海外多处华人聚居地。由此,民间的祠堂文化也紧跟时代步伐,在新的历史时期愈发彰显活力。因此,将祠堂建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阵地,为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内涵,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。
祠堂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已经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。早在古代宗法时代形成的“家国同构”的观念,以及“父严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”的家庭文化与社会伦理道德等,就开始留传后世,一直对祠堂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长期以来,封建社会的儒、道、释文化,也深深浸染了宗族活动的方方面面。
到宋代之后,理学传播和祠堂发展恰逢其时,相得益彰。理学所倡导的“民胞物与”、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和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等文化理念,成为祠堂文化的主导思想,贯穿于宗亲活动和祠堂文化的历代传承。尤其是将孝、忠、义融入家、国、天下,教育族人,启迪后代,把奋发图强、光宗耀祖与国家富强、民族振兴紧密联系起来,把家庭、家族的内生凝聚力上升为民族大局、国家利益的“主体自觉”,衍生为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主流人文精神。
可见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了家族祠堂,祠堂家族文化又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可,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。祠堂文化显示出强大的群众性、实践性和普适性,正是它能历久弥新、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。
当然,祠堂文化源远流长,而且主要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流传下来的,难免带有一些思想糟粕,例如一些缺乏平等的伦理观、缺乏民主的宗长意识,以及潜在的宗族排他性等。这些消极落后的内容,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在被大家摒弃,确保具有传统生命力的祠堂文化精华必然在扬弃中得以提升。
进入新时代,祠堂文化在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,正以更加开放革新的姿态,吐故纳新,坚定自信,主动融合更多的中华先进文化,特别是将符合新时代发展,符合广大群众意愿的尊老爱幼、勤俭节约、诚实厚道、和谐融合、重教尚贤、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等思想精华,继续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扬光大。

香火千年 ——民间祭祖文化中的家族传承密码 清明时节的细雨里,福建土楼中林氏族人齐聚祠堂,白发族长带领青壮子弟按古礼祭拜;冬至日的晨光中,山西大院里张家族人将新修家谱恭敬地供上神龛。 这些延续千年的仪式,正是中国民间祭祖文化最鲜活的注脚。祭祖绝非简单的仪式重复,而是一个家族传递血脉记忆、塑造集体人格的姓氏文化基因工程。 祠堂里的时空对话 浙江兰溪诸...
血脉里的江山 ——家谱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根系 翻开一本泛黄的家谱,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纸页的纹理,更是跨越千年的生命密码。在那些密密麻麻的姓名背后,隐藏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。家谱,这一看似朴素的家族档案,实则是中华文明最深层的精神根系,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。 中国家谱,不同于西方贵族谱系的炫耀性记录,而是普通百姓皆可参与的文化实践。一本家谱,...
联系我们
中国·山东
地址:济宁市任城区中德广场